華歐及行業動態
今年2月,在外交部藍廳山西推介會上,一幅精美的不銹鋼剪紙作品驚艷全世界。這幅作品采用的正是太鋼集團研發的比紙還薄的“寬幅軟態不銹鋼”。
作為不銹鋼行業的領軍企業,太鋼集團近年來瞄準“高、精、尖、缺”,在毫厘之間下足“繡花功夫”,在最薄、最輕、最硬、最特殊的產品性能上展開競爭,把成為全球行業領軍者、創新領跑者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目前,太鋼集團擁有以不銹鋼為核心的系列專有技術、授權專利2700多件,其中發明專利772件,主持制定了我國不銹鋼產業70%的國家標準,產品通過了系列國際標準認證,擁有向全球市場供貨的通行證。
太鋼集團“手撕鋼”立體倉庫
領跑行業 利潤屢創新高
據太鋼集團技術人員介紹,超薄不銹鋼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車、電子、家電、計算機等領域,還可以為氫燃料電池乘用車、柔性太陽能光伏發電、海洋探測、新型鋰電池包覆外殼等高端精密制造業提供新型材料。由于工藝控制難度大,這種產品長期被日本、德國等國家壟斷。
目前國際市場上多為厚度0.05毫米的軟態不銹鋼,而太鋼集團研發的這種“寬幅軟態不銹鋼”厚度僅有0.02毫米,寬幅達到600毫米,由于能被人用手輕而易舉地撕碎,因此又名“手撕鋼”。目前該產品已實現批量生產,整體工藝屬于世界領先水平。
“手撕鋼”并非太鋼集團僅有的“利器”,同樣領先的還有碳纖維。這種材料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軍工等領域。類似鉛筆頭大小的一小束,就含有1.2萬根碳纖維,每一根碳纖維的厚度僅有頭發絲的1/5,而強度卻是普通鋼鐵材料的10倍以上。
長期以來,由于其核心技術被少數國家封鎖和壟斷,國內相關材料需求常常陷入“無米下炊”的境地。面對迫切需求,太鋼集團瞄準高端碳纖維這一轉型升級方向奮力“攻城拔寨”。
2013年底,太鋼鋼科碳材料有限公司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強強聯手,僅用一年半時間就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建成一條T800H聚丙烯腈碳纖維百噸級專線,工藝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4年4月,太鋼鋼科碳材料有限公司生產出了第一批合格的T800H碳纖維,產品技術質量指標達到國內領先、世界一流水平。2017年12月28日,這個公司千噸級高端碳纖維二期工程順利建成投產。
太鋼集團還研發出了一種叫磁軛鋼的鋼板,廣泛應用于水電工程領域,俗稱“水電鋼”。
在鋼鐵上,下繡花的功夫。從“手撕鋼”到碳纖維,再到“水電鋼”,在最薄、最輕、最硬、最特殊的產品性能上展開競爭,就是太鋼集團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高質量發展,也讓太鋼集團的年利潤從2016年的12.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43億元,再到2018年的53億元,創下了10年來最高業績,名列全國鋼鐵行業前茅。
太鋼集團質檢人員在檢驗“筆尖鋼”鋼絲的質量情況
融入基因 沉下心創新
創新在太鋼集團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
新中國成立之初,太鋼就被國家定位于發展特殊鋼。20世紀50年代初期,太鋼先后生產出新中國第一爐不銹鋼、第一塊熱軋硅鋼片、第一塊電磁純鐵。之后,太鋼始終把發展優質特殊鋼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先后投產了中國第一套萬能爐卷軋機、第一套冷軋不銹鋼成套設備、第一臺不銹鋼精煉爐、第一套立彎式特殊鋼板坯連鑄機等。正是依靠創新,太鋼成為中國特殊鋼特別是不銹鋼產業發展的引領者和風向標。
在中國鋼鐵大規模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太鋼集團也始終把科技創新放在企業發展的第一位,不刻意追求量的擴張,鋼鐵生產規模始終控制在1000萬噸左右。太鋼認為,1000萬噸鋼的生產規模,在行業不算大。如果這1000萬噸鋼都成為國家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精品,就極有價值,也能夠從根本上彌補太鋼地處內陸地區、物流等要素成本相對較高這一“天然”短板。同時,太鋼位居中心城市,周邊環境容量較小,綠色發展是企業生存的前提和發展的基礎。要贏得生存空間和發展未來,只有堅持走創新之路,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打造都市型綠色工廠,才可以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才有可能有更大的發展。
創新發展是太鋼集團轉型升級、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鋼鐵行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日益凸顯,鋼鐵行業成為國家化解過剩產能的重點行業。太鋼認識到,鋼鐵產能嚴重過剩是事實,但高端需求仍然很旺盛,行業前景仍然十分廣闊,有競爭力的企業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鋼鐵材料面臨著更新換代的重大機遇。作為國有大型骨干企業,太鋼集團要在這場行業淘汰性競爭中勝出,必須樹立強烈的創新使命感和擔當責任感,必須堅持不懈創新,真正依靠創新引領新常態,依靠創新彌補中國制造的短板,發揮創新主力軍的示范帶動作用,當好創新的“國家隊”。
目前,創新發展已經成為太鋼文化的基因和發展戰略的核心。太鋼不銹冷軋廠連軋作業區班長牛國棟在崗位上經常強調創新。他說:“每天改變一點點,每天就會進步一點點。”太鋼集團相關負責人認為,近年來,太鋼成功研發“筆尖鋼”、高端碳纖維等一大批高精尖特產品集群,絕非偶然,是全體干部職工始終不渝、持續創新的必然結果。
太鋼集團提出,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弘揚“聞新則喜、聞新則動、以新制勝”的創新理念,必須塑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反對守成”的創新文化,把創新融入一切工作始終,在創新上保持戰略定力,著力創新,沉下心來創新,矢志不移創新。
深化改革 為創新提供驅動力
太鋼集團對改革與創新的關系不斷深化認識和實踐,明確提出,改革也是創新,改革要為創新提供驅動力。太鋼集團堅持推進以市場為導向、以創造價值為中心的管理機制和流程變革,撬動內部和外部的活力杠桿,加快由生產經營型向價值經營型轉變。
堅定戰略方向,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發展戰略具有全局性、長期性和方向性,是一個企業及其所有員工的行動指南。2000年,面對原燃料漲價和內部資金嚴重不足的嚴峻形勢,太鋼集團曾面臨這樣的選擇——是發展普鋼還是發展特鋼,是上規模還是上品種?經過認真分析和研究,太鋼集團確立了“建設全球最具競爭力不銹鋼”的戰略目標,明確走專業化發展的路子,在普鋼與特鋼之間選擇發展特鋼,在特鋼中,集中力量發展不銹鋼。圍繞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太鋼集團持續加大創新投入:每年研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例始終保持在5%左右,每年在預算中安排3000萬元資金,重獎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先后與國內外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成14個產學研聯合實驗室;先后建成了國家級理化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16個科研實驗室,目前已經形成了先進不銹鋼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山西省不銹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鐵道車輛用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省碳纖維暨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為引導行業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完善體制機制,激發科技創新的動力活力。圍繞重大工藝技術和質量問題,太鋼集團在全公司推行課題首席負責人公開競聘、命題承包、按效取酬等措施,并明確提出,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主動創新,對研發損失不作績效考核;打破條塊分割,圍繞重大項目和重點品種開發,實行SBU(戰略經營單位)管理體制,每年組建數十個由生產、營銷、科研人員組成的跨部門團隊,進行重點品種研發和重大項目攻關。同時,推行由營銷經理和技術服務經理組成的“雙經理制”新型營銷團隊,加速構建起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用”戰略經營機制,由為用戶“提供產品”向“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轉變,由材料生產商向材料服務商轉變。
緊盯前沿需求,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太鋼集團充分利用世界不銹鋼工藝技術裝備發展新成果,自主集成,實施了兩輪大的不銹鋼改造和建設項目,實現了工藝技術裝備的大型化、現代化、集約化和高效化。太鋼集團還先后承擔54項“863計劃”“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及省市科研項目,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5項,擁有以不銹鋼為核心的系列專有技術,授權專利2757件,其中發明772件,主持制定了涵蓋國內不銹鋼產量70%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加大力度研發國家建設急需、能替代進口、支撐下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高端產品,形成了以不銹鋼為核心,包括冷軋硅鋼、鐵路用鋼、高強韌鋼的高效、節能、長壽產品集群。
加大激勵 培養人才
人是創新的主體和活力源泉。為打開各類人才成長通道,太鋼集團持續實施“培養50名優秀管理人才、100名優秀科技人才、500名優秀操作人才”的“515人才戰略”,出臺了《2014-2020年高技能人才規劃戰略》,堅持按貢獻參與分配,推動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快速成長。
加大對創新人才的激勵力度。太鋼集團創建了以價值為導向的重大課題命題承包制,讓科技人員自由組合、自主選題、按貢獻參與分配,上不封頂;實行即時激勵,項目攻關成功一個、獎勵一個,讓優秀科技人才沉下心來搞課題,靜下心來攻難關,為科技人才成長開辟了新的空間和渠道。太鋼集團還在全公司關鍵領域推行首席工程師制,堅持每年一評審,動態調整,首席工程師(技師)享受科級或副處級待遇,讓貢獻與收入相稱。目前,全公司已經形成了90多人組成的首席工程師(技師)隊伍,在各自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太鋼集團堅持每年召開科技表彰大會,對重大科研成果和科研攻關團隊、科技標兵進行隆重表彰,給予重獎激勵,增強了科技人員的成就感和獲得感。除了調動創新人才、一線工人的積極性,太鋼集團還在各層級領導干部中弘揚企業家精神,力爭使他們成為創新要素的整合者、創新活動的組織者和推動者。
加大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太鋼集團堅持通過全員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等各種形式的培訓,全面提升職工素質。在積極開展“技能登高、素質提升”主題競賽的基礎上,太鋼集團持續推進職工創新工作室活動,廣泛開展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以及科技咨詢、技術診斷、導師帶徒等活動,為職工崗位創新搭建平臺,形成了多層次、開放式、全覆蓋的全員創新體系。目前,太鋼集團職工創新工作室達到30多個,實現了在主線單位的全覆蓋,形成了一支以技術領軍人物為龍頭,技術骨干、一線技術職工參與共同攻關的強大職工創新團隊。太鋼集團還常年開展青年創新創效活動,青年職工只要在企業工藝、設備、質量、安全、節能降耗等方面遇到難題,均可開展項目申報,經公司青年創新創效組委會辦公室審批后可正式立項。如今,太鋼集團擁有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一德為代表的老一輩優秀科技人才,以全國勞動模范、鐵路用鋼首席研究員王玉玲,“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不銹鋼行業領軍人才李國平為代表的中青年優秀科技人才,以“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軋鋼工牛國棟,中華技能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技術能手獲得者、煉鋼工呂濤為代表的高技能操作人才,他們已成為太鋼開展科技創新的骨干力量,梯級創新型人才隊伍已經形成。
加大全員綜合素質提升力度。自2013年起,太鋼集團引入國際知名咨詢公司敬業度評估管理工具,開展全員敬業度評估,多維度對影響職工敬業度提升的關鍵驅動因素進行量化分析,找準短板,持續改進。五年來,全員敬業度提高了20個百分點。太鋼集團還在國內率先開展全員操作崗位技能測評,形成了具有太鋼自身特點的職工技能評價體系,全員技能提升更加直接、有效。太鋼集團已連續30多年開展職工技術比武活動,技術比武成績與職工技術等級鑒定掛鉤,技術比武全過程由技能鑒定考評員監督,比武成績可作為技能鑒定成績,對于當屆和連續兩屆、三屆獲得狀元稱號的,太鋼集團還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在全國鋼鐵行業職工技能大賽中,太鋼集團連續獲得優異成績,贏得了同行的稱贊,也體現了太鋼全員素質提升的豐碩成果。“人人都要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新風尚正在太鋼形成,而這正是太鋼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