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材料的充分供給,支撐了國家的快速工業化,也保障了一大批國家重大工程和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總體上,量大面廣的材料解決得比較好,仍有部分小眾產品尚未完全解決。”
“徹底解決‘卡脖子’隱患的根本出路在于實現技術領先,鋼鐵行業能否實現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的轉型,是行業技術領先能否破局的關鍵。”
…………
7月28日,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第六屆會員大會二次會議會長辦公會上,鋼協科技創新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參事張丕軍,在就我國鋼鐵工業技術短板調研與分析情況進行匯報分享時,做出以上判斷。
張丕軍表示,我國目前存在兩類潛在“卡脖子”問題:一類是如果某些技術裝備斷供,可能導致鋼鐵產線無法正常運行;另一類是如果某些鋼鐵產品斷供,可能導致下游產業無料可用。鋼協科技創新工作委員會成立后,重點圍繞鋼鐵行業技術短板,梳理潛在的“卡脖子”問題,探討技術創新突破的重點方向與模式。通過應用文獻調查、問卷調查、用戶調查、專家座談,對鋼鐵工業材料短板情況進行了全方位調研分析,獲取了有關數據資料,通過討論確定了補短板工作方案。
冶金裝備國產化率已超95%,但穩定性等與國外最先進水平仍有差距
張丕軍首先介紹了我國冶金裝備的總體情況。他指出,我國冶金裝備承載著技術先進、規模龐大、門類齊全、流程完備的鋼鐵工業生產體系,冶金裝備的自主化已大幅提升,機械設備按重量算,國產化率超過95%。如煉鐵工序的5000立方米超大型高爐、7米大型焦爐,煉鋼工序的300噸級大型轉爐、以RH為代表的爐外精煉技術裝備,以及軋鋼工序的高速線材、高速棒材等技術裝備均實現國產化。“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國產設備在加工制造精度和運行可靠性、穩定性方面與國外最先進水平仍存在差距。”他說。
同時,我國依然存在尚需依賴進口的冶金技術裝備和器件,在這些領域沒有擺脫依賴引進、自主能力不足的局面。他表示這些短板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和能力的標志,需要鋼鐵行業與相關產業協同解決。
鋼鐵短板類材料主要是特殊鋼,須大力開展協同創新
具體而言,鋼鐵短板材料的特征主要有3類:一是處在研發階段,與國外有較大差距,短期實現應用難度較大的產品;二是已完成研制并得到用戶試驗驗證,但尚未得到真正應用關鍵品種;三是一致性、穩定性差,還不能完全滿足用戶需求,實現替代進口的品種,這是短板材料品種最多的一項。
從數據角度分析,張丕軍介紹:“鋼鐵短板類材料年消耗量約220萬噸,主要是特殊鋼,具有批量小、規格多的特點。
對于“卡脖子”情況,他們認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路徑依賴,鋼鐵行業材料自主創新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我國鋼鐵行業40年技術快速進步的主要路徑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原創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由于習慣跟隨,技術領先的能力和理念亟待提高。二是行業不掌握核心技術,應用反饋斷鏈。有些領域下游企業不掌握核心裝備的設計與制造技術,依賴于成套進口,造成鋼鐵材料生產者與使用者之間無法建立反饋改進機制。三是創新鏈割裂。圍繞鋼鐵材料的基礎理論、科研、生產、應用4者之間未能建立良好的閉環,創新功能定位不清,甚至形成競爭關系,鋼鐵內部產學研創新鏈被割裂;鋼鐵業與下游用戶缺乏有效合作機制,與下游創新鏈被割裂;鋼鐵業對上游供應商的技術創新支持不夠,與上游創新鏈被割裂。
“大力開展協同創新,現在遇到的問題已經不是單個企業、單個行業可以獨立解決的,必須與上游供應商、下游用戶、橫向產學研緊密合作才可能解決。”張丕軍從4個角度給出突破當前困境、開展協同創新的建議,同時這些建議也將作為鋼協科技創新工作委員會的重點工作方向。
首先,作為用戶,應大力支持設備供應商,特別是關鍵單體設備,關鍵液壓器件、三電器件,基礎工業軟件的自主創新。同時,還可以選擇各領域的龍頭企業,建立協同攻關機制,為他們提供應用場景,反饋應用效果,積極參與功能設計。
其次,作為供應商,應與下游重要用戶建立上下游協同創新機制,打通“需求—研發—生產—應用—改進”的創新鏈,形成“首次使用—持續改進—迭代升級”的良性循環,力爭從源頭上解決高端材料“卡脖子”問題。
再其次,面對鋼鐵行業前沿技術問題,建立官、產、學、研密切合作的協同創新機制。“本周期抓住‘低碳和數字化’兩大主題,做出戰略性安排。”張丕軍指出。
最后,面對行業當前的共性技術問題,如環保技術、擴大鋼鐵在建筑行業的應用等,要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借鑒世界鋼協的做法,設立共性課題,解決單個企業難于解決的問題。
資訊編輯:沈一冰 021-26093395
資訊監督:樂衛揚 021-26093827
資訊投訴:陳杰 021-26093100